三江源野生动物中的明星——雪豹,近年来在大众视野中频繁出现。镜头下的雪豹或慵懒地俯卧在山间,或游走于悬崖峭壁之上。作为三江源的旗舰物种,它可以很好反映出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正在稳步趋善。但尽管雪豹已经完美地适应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它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其依赖的高原的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
保护雪豹及伴生物种及其所处区域食物链的良性运转程度,依旧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江源雪豹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保护项目是在卡地亚自然保护项目(Cartier for Nature)的支持下,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启动的物种保护项目,致力于推动雪豹种群科学监测与栖息地保护。

项目红外相机拍摄的雪豹影像
项目主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尤其是给曲麻莱、治多、玛多三地培养在地保护力量,助力国家公园建设。在曲麻莱,雪豹监测队的香求松保全程参与了该项目在本地的实施推进,他不仅协助组织在地巡护员培训,负责红外相机的布设与数据回收,并承担专家与牧民之间的翻译与沟通工作,见证了雪豹保护理念在牧区的扎根与传播。
高原上的“新生代守护者”
2016年,香求松保大专毕业,选择留在家乡,报名成为曲麻莱县第一支雪豹监测队的巡护员。虽刚走出校园,面对红外相机与监测数据,他一度感到陌生,培训时连设备开关都找不准。培训时总要悄悄蹭在别人身后看操作。但他认真记录每一个技术术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汉语注释和藏文解释。“专家讲得很快,很多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他回忆道,“但我知道,这些知识对我们家乡有用。”
九年过去,那个刚毕业的青年,如今已成为监测队的骨干力量。他熟悉家乡的每一片山川——知道哪处岩壁后有雪豹的爪痕,哪条溪边是赤狐夜行的必经之路。

雪豹监测队(左侧为香求松保)工作照之寻找合适红外相机点位
如今更能独自带队进山,教新巡护员如何选点、架设、调试设备。“相机不能直对光”“高度要齐胸”“要避开牲畜常经过的地方”……他一边示范,一边用藏语仔细讲解,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
他也因在雪豹监测与社区沟通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三江源雪豹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保护项目在地社区的代表成员。参与项目落地探访等工作策划沟通工作,与项目管理团队建立长期链接,为项目落地贡献了卓越力量。
架起科学与牧民的桥梁
记得项目刚开启时的一次外业工作,一位老巡护员对“云端上传数据”一头雾水,香求松保就用牦牛驮东西打比方:“就像你把东西驮到集上再分给大家,数据也是先存下来再传上去。”,对方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也让香求松保发现了自己隐藏的能量,作为巡护队中少数精通汉语和藏语的,又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这个项目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用所学知识守护家乡。”
“专家讲的是科学语言,牧民说的是生活语言,我要做的就是让两者对话。”

雪豹项目的培训会现场
有一次培训现场,专家讲解“栖息地碎片化”,台下牧民一脸茫然。香求松保思考片刻,用藏语解释道:“就像我们的牧场,如果被分割成一块块,牛羊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雪豹也一样,它们的家园也需要完整。”
又比如,有一次教授讲到“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台下牧民们眼神迷茫。又是香求松保用藏语解释道:“就像我们数羊不能只数白羊,还要数黑羊、山羊、绵羊——监测动物也是这样,雪豹、狐狸、旱獭、鹰……统统都要记下来!”
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他总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牧民熟悉的表达,用牦牛、牧场、山川作比喻,让保护理念真正被理解和接受。
从科技术语到牧区常识,从数据回收到生态意义,香求松保给这两者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让保护理念真正走进牧民心里。
科技赋能,守护雪山精灵
“保护雪豹,不只是架设相机,还要读懂山、读懂动物。”香求松保说。雪豹对栖息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是高原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为准确掌握雪豹种群动态,香求松保和队员们翻山越岭,在岩石间寻找最佳布点,用枯草和石块巧妙伪装设备。

架设红外相机的香求松保
在推进雪豹监测的过程中,香求松保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用科技提升保护效率,毕竟数字技术是现代化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2021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遥感技术,搭建生态监测平台,加强对雪豹等关键物种的动态追踪,香求松保带领伙伴们成为这一体系在地数据采集的重要力量。
2022年,三江源雪豹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保护项目在曲麻莱落地,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构建覆盖了曲麻莱关键区域的雪豹监测网络,让雪豹监测标准化与牧民参与常态化,形成“社区为主、科技为辅、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
随着项目推进,香求松保和在地伙伴们,进一步优化监测方案,完善了从设备布设、数据回收到社区反馈的全流程工作体系,他们为项目在曲麻莱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的本土化支持。
让保护理念扎根人心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雪豹,更是这片高原上的生命之网。”除了巡护工作,香求松保也积极探索保护理念的普及方式,让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项目开展的三年来,在香求松保的协助下,项目团队在曲麻莱开展生态讲堂、红外相机培训,人兽冲突培训等社区活动,活动中有藏汉双语的雪豹保护宣传材料和社区读本。

香求松保在社区给巡护员们做讲解
而这些社区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和互动教学等多种形式,提升了牧民对雪豹及其栖息地的认知,激发社区参与保护的主动性。
每年10月23日的国际雪豹日,也是香求松保和伙伴们向社区展示保护成果的重要契机,他们曾在曲麻莱拉觉悟生态教育站,用精心挑选的拍摄到的珍贵动物影像,对“雪山精灵”进行主题展示。今年,他们将雪豹日活动延伸到牧区,邀请牧民观看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用实实在在的画面证明:保护雪豹,也是在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牧场和水源,让保护理念扎根人心。
那些架在山岩间的红外相机,不仅记录着雪豹的踪迹,也见证着一个年轻守护者的成长之路。
如香求松保一样,三江源的年轻守护者们正用脚步丈量雪山,用心灵沟通科学与传统。我们希望更多像香求松保一样的年轻人被大众关注,让像“雪豹守护行动”的守护雪山精灵的项目能真正在高原扎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家园建设。









